随着时代的进步,经验的积累,人们对于本草的性能也掌握得越来越深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唐代时期的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记载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。”这便是“药食同源”的思想。
中医讲究食疗,药膳便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,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,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。最早的食疗理论记载在《内经》中便有描述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;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
“阴阳交替中,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,却轻易不被识破。正向还是反向,入药或是入食,毒药抑或良药,本草有灵,期待着人类的铿锵回答。”
万事万物皆有双面特性,本草也不例外。【本草中国】系列纪录片第三集,就向大家讲述了本草生熟异治、毒与解毒、药食同源、双向调节的功效。其中,药食同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贴近。
国家规定的药食同源的药材共有101种:
丁香、八角茴香、刀豆、土人参(人参菜)、小茴香、小蓟、山药、山楂、马齿苋、乌梢蛇、乌梅、木瓜、火麻仁、代代花、玉竹、甘草、白芷、白果、白扁豆、白扁豆花、龙眼肉(桂圆)、决明子、百合、肉豆蔻、肉桂、余甘子、佛手、杏仁(甜、苦)、沙棘、牡蛎、芡实、花椒、赤小豆、阿胶、鸡内金、麦芽、昆布、枣(大枣、酸枣、黑枣)、罗汉果、郁李仁、金银花、青果、鱼腥草、姜(生姜、干姜)、枳椇子、枸杞子、栀子、砂仁、胖大海、茯苓、香橼、香薷、桃仁、桑叶、桑椹、桔红、桔梗、益智仁、荷叶、莱菔子、莲子、高良姜、淡竹叶、淡豆豉、菊花、菊苣、黄芥子、黄精、紫苏、紫苏籽、葛根、黑芝麻、黑胡椒、槐米、槐花、蒲公英、蜂蜜、榧子、酸枣仁、鲜白茅根、鲜芦根、蝮蛇、橘皮、薄荷、薏苡仁、薤白、覆盆子、藿香、玫瑰茄